山东省青岛市:“新势力”崛起 竞逐生物育种“黄金赛道” |
||||
|
||||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的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9月26日至2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和2025年青岛国际种业博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青岛日报记者观察到,在这场云集了2000余家种业企业和机构的展会上,生物育种技术成为业内关注和发力的方向。 近年来,青岛持续加强育种创新,发力生物育种。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王乃栋介绍,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十四五”期间,青岛获批作物生物育种国家重点攻关项目2个,争取省、市种业科研项目46个,支持资金超1亿元。与此同时,招引集聚了一批生物育种和AI育种技术领先企业,成为生物育种“新势力”。 不断突破的生物育种技术 生物育种技术是种业创新的关键技术,其中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和人工智能等相结合,能培育出抗病、高产、优质的新种质,且不引入外源基因,能缩短育种周期,改变品种性状,提高育种效率。 “保障粮食和农产品安全供给,生物育种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是核心。”在本次展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万建民说。 当前,种业企业尤其是头部种企,都将目光放在了生物育种这个“黄金赛道”,抢抓行业新机遇。 展会上,先正达集团中国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研发的产品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先达901ZL”。“草地贪夜蛾”是中国南方玉米种植的首要虫害。企业积极探索生物育种技术,在育种试验阶段通过先进的检测设备分析大量种子遗传信息,精准地挑选出最具抗虫潜力的种子进行播种试验。企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即可将抗草地贪夜蛾的基因特性融入几款原有的优质玉米品种中,最终研制出这一玉米品种并成功走向市场。 青岛已形成种业创新链条 在青岛展区,“并肩而立”的未米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山东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清原作物科学集团有限公司三家生物育种企业各自“身怀绝技”。 “我们企业研发了自主IP基因编辑技术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因编辑技术,可实现基因敲除、敲入、单碱基编辑、片段替换等,玉米氮肥生理利用率可达50%、基因敲除效率可达20%。”未米生物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通过技术将玉米关键性状提升后,产出的玉米成为饲料企业理想的原材料。 极智生物的特长则在于AI育种,其推出的iWheat小麦智能设计育种平台,实现了从样本检测、数据处理、建模到可视化的一体化运算,全面覆盖全场景需求。 清原作物更是“名声在外”,其在全球首创“基因敲高”等基因编辑技术,获批国家重大育种攻关项目。企业拥有新农药创制平台、生物技术性状开发平台和商业化育种平台,在基因编辑层面,研发出“我国基因编辑的两把剪刀之一”的“Kingcas12基因剪刀”,还建立了行业领先的玉米和大豆商业化育种体系,利用高通量单倍体生产平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加快育种技术,持续提升单产。 除了这些专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企业,青岛的传统种企也在积极拥抱生物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王乃栋介绍,青岛已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到产业推广相对完整的种业创新链条。 加速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展会期间,青岛市农科院与极智生物就“青研蓝麦1号”和“青研紫麦2号”两个小麦新品种签署了独占实施许可合同,极智生物获得了这两个特色小麦品种在中国境内的独占生产经营权。这不仅将为市场带来更多营养健康的特色小麦产品,也预示着院企合作迈向更深层次,共同推动特色功能小麦的产业化开发与市场拓展。 这是极智生物探路产业化的一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看好彩色小麦功能性强的特点,判断其具有市场竞争力,将与加工企业共同研发创新型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当前,我国生物育种正迎来关键窗口期。应当看到,生物育种产业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广,而是涉及研发、生产、监管、市场接受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多位种企负责人提出,企业要聚焦技术落地能力,结合自身资源条件,构建生物育种研发体系,并关注不同地区法规差异与市场接受度。与此同时,生物育种创新要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从品种培育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