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数字强省建设活力澎湃 “网上办”“掌上办” 群众享智慧之便 |
||||
|
||||
“我觉得大数据优化就是数据多、速度快,比如我要查食药卫生许可,只要在‘智惠导服’上输入关键词,‘智惠导服’就会为我主动匹配关键词,并提供相关信息。”山东济南市民李先生表示,济南市建设了政务服务“智惠导服”平台,以前需要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咨询的事情,现在,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办了。 数字赋能,大有可为。近年来,山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定不移将“打造数字强省、智慧山东”作为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将数字强省纳入“九个强省突破”之一,全力推进数字强省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2022年底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数字政府发展大中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山东列省域第三。 数字赋能政务服务:首推“无证明之省” 网上办、掌上办成常态 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赵寿娟介绍,聚焦数字赋能,济南全力打造7×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可提供32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的线上咨询引导,建设资质11类142个事项全部实现“24小时自动受理”,企业开办全市范围内实现“一次登录、半日办结”,最快5分钟完成审核,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精准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山东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双全双百”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国家电子证照应用,以“爱山东”为统一品牌,加快建设全省一体、上下协同的政务服务体系。 “申报系统不但会自动填写数据、生成材料,还能智能检查填写的内容是否正确,点一下就可以批量盖章,比以前方便多了。”2月23日,核工业青岛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超来到青岛市市民中心办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登录该市“智审慧办”平台后,徐超仅勾选了企业名称,点点鼠标,就完成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业务的办理。 “我们强化AI技术应用,集成文字识别、印章检测、模板识别、照片识别、语义分析等7项智能AI服务,实现了办事全程‘零跑动’。”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路玉军表示,利用物联感知设备,通过AR、大数据等技术,搭建起数字孪生、高度可视化的智慧管理平台,将政务服务中心打造为会感知、会辨识、会聆听、会记忆、会思考的第三代数字化智慧大厅。 去年以来,山东在全国创新开展“无证明之省”建设,大力推进“免证办”“减证办”“一码办”,凡是通过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逐步不再要求企业和群众提供相关的纸质证照证明材料,让“群众跑”变“数据跑”。目前,50类高频电子证照在500个常用政务服务事项中全面应用,电子证照累计调用次数达3.73亿余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在全国范围内擦亮了“山东做法”的招牌。 山东各市也扎实开展“网上通办”“无证通办”创新实践:枣庄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公交领域“一码通行”,制发全省首张排污许可证和环评电子批复;东营市创新“一证一码”模式在全省率先取消纸质健康证发放;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全国首家“无证明景区”,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好客山东的热情,更感受到智慧山东的便捷。 如今,“无证明之省”触角已经延伸到街道(镇)村,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办,足不出户就办成”。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的“新手妈妈”刘女士表示,在手机上为孩子办理落户,比网购还快。4月6日,她在“爱山东”App填了1张表单后,拍照上传3份材料,3分钟就顺利办结了新生儿出生全部业务。 目前,山东迭代升级“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功能,发布“爱山东”移动端3.0版,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日活跃度超过500万。 在山东,办事不用愁,“一张网办全省事、一部手机走齐鲁”。据统计,目前,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全程可网办率达到80%以上,企业和群众尽享智慧之便。 探索“数”治新路径:让城市更聪明 数字生活智慧又便民 停车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菏泽市成武县的“享”停车实现了“想停就停、就近停车”。 “在‘享’停车公众号里面,我可以找寻成武县所有停车场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查看一下停车场现在还剩余多少车位,这样方便我停车。”菏泽市成武县市民陈女士说,如果要去最近的停车场可以选择导航模式,生活和出行都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为解决市民停车难,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成武县建设了“享”停车智慧云平台,将全县的停车数据信息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融合多场景、多数据、多算法,进行数据分析,为市民提供车位查询、停车导航、车场预约、停车缴费等服务,打造了“全县一个停车场”。 围绕“一屏观全省,一网管全省”,山东坚持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以大数据创新应用为抓手,推进全省“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省市一体、高效协同的经济社会运行态势感知体系和可视化管理体系,构筑起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济阳区是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之一,该区打破数据壁垒,汇集了治安、交通、城管、消防等10余个重点领域的7500余路视频监控资源,创新加载了AI算法,“天眼”代人眼,可以随时提取视频资源中的人、车、物等有效信息,对未佩戴安全帽、违章停车、明火报警等事件及时抓拍分析,让城市管理更科学、更精细、更智能。 从“一网通办”到“城市大脑”,从智慧交通到智慧社区,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山东建立全国首套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地方标准,推动16市、7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建设。 去年以来,16市全面建成“城市大脑”,建成1200余个智慧社区,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医保、文化、体育、养老、救助等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推动打造一批数字化惠民应用场景,加快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 在山东潍坊,“城市大脑”集成融合了300多个系统数据 ,实现了“一图掌握全局、一屏指挥运行、一键辅助决策、一体协同联动”,涉及城市治理、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综合指挥等领域数十个应用场景。智慧滕州时空大数据将全域范围内的实景高清三维地图和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数字孪生城市”,一张数字地图“看清”一座城,实现了地下管线、地上景观三维展示和综合管线查询统计,得益于此,滕州城市地下管网开挖不再“开膛破肚”。 山东多地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更是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截至目前,省市县共联动打造了2000余个应用场景,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细胞”,智慧社区为基层注入了时代元素,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您有一条新消息:请抽空来村委会签字确认2022年度玉米保险理赔。”3月3日中午,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曲家庄村村民孙玉河回到家中,打开村两委给每家每户配备的“乡村治理户户通”终端,听到清晰的语音播报后,当即决定下午去村委会一趟。 依托AI、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济南打造了“乡村治理户户通”平台,探索实现乡村治理到户到人,同时,帮助老年人、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享受AI时代的红利。随着“乡村治理户户通”终端的入户,2780名曲家庄人切切实实体验到了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温暖和方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