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 |
||||
|
||||
又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子山东!11月12日上午,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揭牌,该创新中心将聚焦制约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平台,逐步构建覆盖虚拟现实全产业链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 11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明确未来5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路径及目标,其中推动关键细分领域技术突破是重要内容。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被认为是弥补创新链条的断裂环节,特别是解决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问题的治本之策。从2016年发布实施指南到2021年底,工信部已在动力电池、增材制造、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等领域认定了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制造业重点领域集结起一批“国家队”成员。 按照工信部批复,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由南昌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依托单位)牵头,联合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依托单位)等共同组建。这是山东自2020年起获批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后,又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数量居全国前列。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由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承建。该研究院于2019年3月注册,于2019年11月通过省工信厅验收,被认定为山东省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完成两轮增资扩股,注册资本1.34亿元,全部完成实缴。18家股东包含歌尔、PICO、利亚德等虚拟现实头部企业,覆盖零组件、整机、核心工具、内容应用、投资等全产业链节点。”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牵头建设方歌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透露。 我国虚拟现实领域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均为创新中心合作伙伴。目前,终端技术实验室已正式启用,光学检测平台、批量试制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已申请41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明专利,参与8项国家标准编制,与北航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交流全面展开。 按照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总体要求,创新中心将规划建设虚拟现实关键组件技术开发平台、虚拟现实内容开发及应用平台、建筑BIM与虚拟现实融合技术开发平台、虚拟现实医疗仿真及应用平台、虚拟现实开发工具链平台、虚拟现实整机研发及测试平台等六大平台。 “山东虚拟现实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的揭牌将进一步聚集上下游创新资源,打造贯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为目标,省工信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中心在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大行业共性技术供给,打造世界级虚拟现实领域创新高地。 相关新闻: 全省246家虚拟现实重点企业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10亿元 大众日报记者从山东省工信厅了解到,2022年前三季度,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链246家重点企业共实现营收510亿元,同比增长23%,产业规模国内领先。 虚拟现实是继计算机、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计算平台和智能终端,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2022年3月,省工信厅牵头联合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等6部门启动实施“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加快形成以青岛为中心、济南潍坊烟台威海四市联动、其他市协同的“1+4+N”产业布局,将虚拟现实全产业链业务收入从600亿元提升到1000亿元以上。目前,全省虚拟现实产业规模优势持续壮大,31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金额超过300亿元。 山东聚焦打造行业应用,实施产业推进行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虚拟现实优秀解决方案58项,涵盖制造、教育、文旅、健康、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